当前位置:首页>铸造工艺

重力铸造工艺在铝合金底盘结构件上的应用

张云峰 等 发表于2023/1/5 15:14:58 底盘结构件重力铸造T6热处理加氢处理

图1 副车架支架

原标题:重力倾转铸造工艺在铝合金底盘结构件上的应用

摘要:介绍了采用重力倾转铸造工艺开发生产的铝合金底盘结构件。该底盘结构件为某欧系豪华品牌底盘副车架支架,材质选用ALSi7Mg0.3,重量约3 kg,尺寸范围330 mm×260 mm×250 mm,最小壁厚为5 mm,最大壁厚达36 mm,产品整体结构呈现“L”形状。通过采用重力倾转铸造工艺、加氢精炼处理、T6热处理等工艺,实现了产品性能满足屈服强度R p0.2 ≥190 MPa,抗拉强度R m ≥230 MPa,伸长率A 50 mm ≥3%,硬度HBW80~110的要求。

随着汽车行业对轻量化的需求越来越大,底盘结构件材质逐步由传统黑色金属转为有色金属,并大量应用于转向节、车轮支架、控制臂、副车架等产品。其中铝合金相比于传统钢铁材料,具有密度小、质量轻、铸造加工性能优良、耐腐蚀性能好、易回收再利用、在发生碰撞时会比钢铁材料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等优点,从而大量应用在底盘结构件上。底盘结构件主要起到受力和承载作用,并与多个零部件进行连接装配,属于汽车安全件。这类产品通常呈现出结构复杂、成形困难、力学性能要求严等特点,对制造工艺要求很高。当前行业多采用低压铸造、差压铸造、挤压铸造生产底盘结构件。本产品通过采用重力倾转铸造工艺,附加特殊的二次精炼处理,以满足副车架支架产品性能,达到目标成品率,实现稳定批量生产的要求。

1、产品介绍及性能指标

本底盘结构件为不完全对称的左右件,是某欧系豪华品牌底盘副车架支架产品,属于安全件。产品重量约3 kg/件,尺寸规格330 mm×260 mm×250 mm,最小壁厚为5 mm,最大壁厚达36 mm,产品整体呈现四周厚大、中心薄壁的特殊结构。通过采用重力倾注铸造工艺开发,成品率可达90%以上,全年实现30万件生产能力。副车架支架实物如图1所示。

副车架支架材质选用AlSi7Mg0.3,该合金具有流动性好、无热裂倾向、线收缩小、气密性好等优点,合金成分如表1所示。

表1 AlSi7Mg0.3铝合金主要化学成分 wB/%

1.1 内部质量要求

副车架支架在生产过程中要求100%进行在线X光探伤,对内部缩松、气孔等缺陷进行判定。产品分为受力区域、功能区域和一般区域,不同区域的判定标准不同。对受力区域、功能区域要求单个缺陷直径≤1 mm,孔隙率≤5%,对一般区域要求单个缺陷直径≤3 mm,孔隙率≤5%。

1.2 表面质量要求

副车架支架要进行100%外观检测,通过无损荧光渗透及人工裸眼检查方式对铸件表面的气孔、裂缝、热裂等缺陷进行判定。判定标准也按照受力区域、功能区域和一般区域划分。依据DIN EN 1371标准,对于受力区域,要求检测到的缺陷满足SP1/CP1等级(SP代表非线性的独立缺陷,CP代表非线性的聚集缺陷)。对于功能区域、一般区域,要求检测到的缺陷满足SP2/CP2/AP2等级(AP代表排列成行的缺陷),缺陷最大深度可为0.5 mm,但不允许存在热裂纹、热撕裂和杂质嵌入物。

1.3 力学性能要求

因为副车架支架服役的工况没有转向节、副车架恶劣,所以力学性能与转向节、副车架相比较低。采用铸件本体取样进行检测,取样位置选择在受力区域,具体标准为屈服强度R p0.2 ≥190 MPa,抗拉强度R m ≥230 MPa,伸长率A 50 mm ≥3%,硬度HBW80~110。

2、工艺设计

副车架支架生产的工艺流程为:铝液熔炼-铝液二次精炼-重力倾转铸造-切边、去除浇道冒口-在线X光探伤-T6热处理-校正-裂纹检测-加工-清洗-装配-打包。

2.1 铝液精炼及加氢处理

铝合金铸件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的凝固过程中都会产生收缩倾向,而收缩的方式由合金的成分、气体含量和冷却时的传热条件所决定,凝固过程中铸件内部气体的逸出也常常影响缩孔的产生。在一些铸件生产中,为防止出现局部缩孔缺陷,在铸造前有意向熔融金属液中引入气体,如汽车排气歧管、车轮等产品已有批量应用。

根据行业研究结果,在补缩条件较差的铝合金铸件中,为了防止较大缩孔的形成,取而代之形成均匀弥散的气孔,可以向合金中引入一定量的氢气,加入量取决于具体合金的成分,并与该合金的液相线温度有关。氢是液态铝中最易溶解的气体,且溶解度很大,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。氢在铝液相及固相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.65 cm 3 /100 gAl和0.034 cm 3 /100 gAl,即氢在液固两相中的溶解度相差19倍,但氢几乎不溶于固态铝。

在铝合金中加入氢气之所以能够降低缩孔缺陷,从微观角度看,主要原因是当液体合金进入金属型模具开始凝固时,因模具对合金的快速激冷而产生的体收缩,在无补缩通道及合金中含气量特别低时,孤立的液体在收缩产生的流体静张力的主要影响下出现单一生核,并在随后的收缩中形成大孔洞。但如果在凝固的后阶段增加液体静张力或含气量,则生核可以在多处进行,但这取决于核心所占据的核心位置和金属中初始含气量。初始的单一孔洞和经生核而后长大的孔洞相比,具有生产优越性,所以,在合金含气量较低时,铸件中将形成一个较大缩孔。但是,当合金中初始含气量进一步增加时,在收缩和气体析出的共同作用下,多核形成倾向增加,导致大的缩孔减少,取而代之形成大量的小气孔,且在某一临界含气量下,铸件会只出现多核现象,即大缩孔消失,全部为均匀的小气孔。

 

本产品采用金属型重力倾转铸造工艺,为了降低铸件缩松倾向,利用上述原理将铝液处理工序分为两步进行。第一步首先采用旋转除气机,使用高纯氩气对铝液进行除气除渣,除气后使用在线密度仪进行密度检测。除气除渣合格后,再次对铝液进行第二步处理,同样使用旋转除气机,但向铝液通入氢氮混合气而实现加氢处理。第二步加氢结束后,使用在线密度仪、测氢仪进行检测,合格后方能进行浇注。生产过程中需保证铝液存放时间不超过2 h。

通过向熔融金属液中加入氢气,较大的缩松 (缩孔或孔洞 )消失,而被均匀弥散分布的气孔所代替,如图2所示,满足副车架支架内部质量要求。

图2 加氢后形成均匀分布的气孔

2.2 铸造工艺设计

采用重力倾转浇注方式可以有效减小铝液进入模具型腔后的落差,减少铝液飞溅时产生的氧化夹渣,同时可以避免出现裹气现象(图3)。该生产工艺在国际上是成熟先进的浇注工艺,已在铝合金气缸盖等产品大批量应用。生产过程中辅助稳定可靠的自动化控制系统,大幅提高铸件质量、减少工人劳动量。该副车架支架为不完全对称的左右件,铸造模具采用一模两件形式,对称布置在模具型腔中,左右件居中设计成竖直主浇道,主浇道末端分出左右次浇道,分别对左右件进行独立充型。因产品结构呈现中心薄壁、四周厚大的形式,对厚大部位分别设置冒口进行补缩,减少缩松倾向。采用MAGMA软件进行充型、温度、缩松缺陷等模拟优化,最终工艺出品率为37.5%(产品重量除以铸件、浇道、冒口等总重量)。

图3 重力倾转铸造过程

浇注前先对模具采用天然气预热,模具温度达到220~260 ℃ 时进行涂料喷涂。涂料种类有4种,包括底层涂料、型腔保温涂料、浇道冒口保温涂料、润滑涂料。底层涂料目的是使模具具有更好的粘附性,提高型腔保温涂层的使用寿命。底层涂料喷涂后,使用喷壶对铸件成形部位喷涂型腔保温涂料,型腔保温涂料颗粒细小,满足铸件表面光洁度要求。在模具浇道、冒口位置涂上另一种保温涂料,使用刷子人工刷涂,涂料厚度可以较厚以加大保温性,提高补缩能力实现顺序凝固。最后对模具的分型面、滑道部位喷涂润滑涂料。采用多种涂料共同配合使用,确保铸件质量合格。

铝液浇注温度设定为(735±5)℃,整个浇注过程由自动倾转浇注机和机器人配合完成。浇注机器人根据指令用浇勺从保温炉中取铝,倒入模具浇口杯中,浇注机带动模具倾转,倾转速度6 s/90°,铝液沿着金属型从浇口杯中平稳流入模具型腔。充型结束后开始进行冷却。模具内部设计22路冷却水路对局部位置进行点冷,冷却水温度为10~30 ℃,流量3~6 LPM,压力2~4 bar。同时为了保证实现顺序凝固,需对模具局部进行加热。充型冷却时间为145 s,冷却后浇注机恢复水平位置,模具开模,浇注全过程时间约300 s/模次。每套模具一次生产1件左支架和1件右支架,凝固后由机械手从模具中取出铸件后自动送至清理单元。

清理单元内的机器人抓取冷却后铸件送至冷却水槽内进行冷却,冷却至常温后,由机器人抓取铸件送至带切边机去冒口、锯机去除浇道,然后在铸件上打印二维码和明码数字,从而实现对铸件的身份定义,浇注工艺信息上传至IT服务器,保证产品具备可追溯性。整个浇注清理过程中操作者只需对模具进行手工喷涂和清理,其他所有动作均由设备根据程序设定自行控制完成,大幅减少了操作者劳动强度。

2.3 热处理工艺

副车架支架采用T6热处理工艺,热处理炉为通过式热处理炉,在固溶处理后进行淬火处理,淬火介质为水,淬火后待铸件冷却后进行人工校正,先将铸件放置在尺寸检测仪上进行尺寸检测,测量铸件变形量,根据检测结果对铸件变形位置进行校正,校正后的铸件再次进行尺寸检测,确认合格后,送入时效炉进行时效处理。热处理工艺如表2所示。

表2 T6热处理工艺

热处理料框需进行特殊设计,对铸件易变形位置进行定位和支撑,防止铸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变形,同时要保证铸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受热均匀、便于操作者上下料,定位工装如图4所示。时效后进行力学性能检测,热处理不合格的铸件最多允许重复进行3次热处理。热处理、校正全过程需对铸件扫描追溯,储存工艺信息。

图4 热处理定位工装

3、铸件性能分析

3.1 X 光探伤结果

采用在线X光探伤机,设定多个探测角度,覆盖到铸件全部位置,通过合理设计浇注系统、冷却水路、模具温度,以及优化涂料喷涂工艺,铸件受力区域、功能区域和一般区域内部质量合格,满足产品要求。

3.2 金相检测及孔隙率

铸件本体取样,图5为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的金相组织,可以看到α-Al枝晶大小均匀,共晶硅中细小颗粒状,组织变质及热处理正常,个别视场有较小的圆形第二相,有条状、块片状等不规则形态的第二相,均匀分散分布。

图5 金相组织

因采用加氢处理工艺,铸件内部分布细小氢孔,通过金相显微镜判定气孔分布状态,结果表明气孔分布均匀,满足单个孔径缺陷及孔隙率要求,如图6所示。

图6 气孔分布状态

3.3 力学性能

力学试样从铸件本体取样,每个铸件取2根力学试棒。使用Zwick Z100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检测,试验条件参照GB/T228 A224,弹性模量测量速度0.000 25/s,屈服点及屈服范围速度0.000 25 /s,试验速度0.006 7/s,室温(23±5)℃。试样标准参照DIN50125-A5×25(图7)。硬度检测样品和拉伸试棒取自同一铸件,试验条件参照GB/T231.1—2009。经T6热处理后,副车架力学性能能够满足产品要求,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。

图7 拉伸试样示意图

表3 力学试样检测结果

3.4 功能试验

加工后的副车架支架进行螺栓装配,与副车架及周边伴随件组成副车架总成,进行台架试验。台架试验包括发动机轴承试验、稳定器连接试验、纵向受力试验、横向受力试验以及螺栓连接试验。经过额定载荷及试验轮次,副车架支架未发现断裂、局部裂纹等缺陷,通过试验认可。副车架支架进行整车碰撞试验和典型工况试验,满足实验要求,产品性能合格。

4、结束语

(1)副车架支架为底盘安全件,产品结构复杂,铸造成形困难,对内部质量、力学性能要求严格,采用金属型重力倾转铸造工艺及T6热处理完成产品开发,铸件质量、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均满足要求,成品率达90%以上。

(2)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装装备,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控制,所有工序均可实现工艺参数记录与上传,满足底盘安全件信息追溯要求,质量保证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已累计向客户交付80余万件。

作者:
张云峰 丛培军 张鹏 吴贺
赵勇箭 赵建锋 鲁晓帆
一汽铸造有限公司

本文来自:《铸造》杂志2021年第8期第70卷

评论
文明上网,登录评论   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验证码:*
还可以再输入500
  
回页顶部